之前有讀者跟我們說,她堅持日更一年,粉絲,96 個,她想要放棄了。
但是同時,新媒體圈有這么一伙人,被稱為“做號黨”,他們屯了一堆號,主要依靠流量實現(xiàn)變現(xiàn),將內容當作附屬品……更扎心的還在后頭,“做號黨”的大大們已經(jīng)年入百萬甚至破億,例如:前陣子大火的農村自媒體、50 個編輯運營 1000 個公眾號的「量子云」等等。
他們具體是怎么做的呢?
大量買號合并、堆積粉絲流量、賣廣告,即便會出現(xiàn)掉粉的現(xiàn)象,但是期間光靠廣點通的收益,就能利用差價在短期內把成本賺回來,甚至實現(xiàn)暴富。
反觀那些矜矜業(yè)業(yè),死磕內容的運營者們,熬夜寫到 2、3 點,堅持周更甚至日更,依舊還是小號一個,這不禁讓人懷疑微信的那句 Slogan “再小的個體,也有自己的品牌”是否僅僅只是一個噱頭,公號生態(tài)真的墮落了?
剛好最近有人找我們幫忙拆解一個美妝大號,我粗略地了解了一下,發(fā)現(xiàn)是個專業(yè)技術號,無論是早期的“發(fā)家”,還是近期的“翻身”,靠的都是專業(yè)化的內容,深耕內容還有活路嗎?希望這篇拆解能夠帶給你一些啟發(fā)。
今天這篇拆解有點特別,因為我們要拆解的對象,是兩個“成分黨”美妝大號(“成分黨”即關注化妝品等成分的人)。
一個是「基礎顏究」:18 年 5 月 13 日倉促建立,短短 4 個月,公眾號粉絲量達 60W+;僅用 3 個月,上線電商微店小程序「基礎顏究的店」,同時上新自研發(fā)護膚產品,24 小時賣出 1.2W 件,20 天新品售罄,斬獲轉化率約 13% 的好成績……
另一個是「言安堂」:14 年 8 月開始創(chuàng)立,目前公眾號粉絲量也有 70W+;后期還開了個服務號,閱讀打開率達 95% 以上;16 年 7 月開始發(fā)展內容電商,目前同時經(jīng)營有贊商城「言安堂優(yōu)選」和淘寶店,根據(jù)之前對外提供的數(shù)據(jù)統(tǒng)計,進店率約 50% 左右,轉化率也可達 10%,被咪蒙評價為“這么冷門的一個號寫到你們這個程度算是奇跡了”……
關于它倆的關系,有一個很突出的點在于,有一個共同的“爹”,江湖人稱「三畝叔」。
早些年帶著「言安堂」摸著石頭過河,慢慢蓄力至今,好不容易在美妝的一個細小分支中獨據(jù)一方小天地;后來由于內部發(fā)展決策出現(xiàn)分歧,大叔“任性”出走另起爐灶,一眾老成員(幾乎所有內容團隊)忠心追隨,在短期內東山再起,于是便有了「基礎顏究」。
梳理完兩者的關系,我想起剛進新媒體行業(yè)之前,曾向業(yè)內前輩進行請教的一次對話,我的問題是“你覺得新媒體這條路能走多久呢?”
前輩的回答是他也不好說,但是他知道,搭建一支強大穩(wěn)健的團隊,順勢而為,在風口轉向的轉折點急速進入,結果一般不會差到哪里去。
在見證過三畝叔的這支團隊的發(fā)展起伏,我對那次對話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,即便不上升到巨大風口甚至市場的變動,僅是一次大團隊內發(fā)展方向的分歧,都有可能對一個團隊產生重創(chuàng),但是團隊及時的調整和凝聚,重創(chuàng)反而有可能成為重生的動機。所幸,「基礎顏究」熬過來了。
所以今天的這篇拆解,與其說是對兩個大號的拆解,更本質地說,應該是對于一個團隊的拆解,從「言安堂」到「基礎顏究」,三畝叔和他的伙伴們這一路如何走來,請聽我一一道來。
一、從「言安堂」到「基礎顏究」
2014 年 8 月,「言安堂」誕生
「言安堂」的誕生來自于三畝和同事的一個賭約:“我們一起寫公眾號,連續(xù)更一年,看誰堅持到最后,如何?”
自認為是“小 case”的三畝滿口答應,為自己的公號取名為「言安堂」,出自《千字文》中的“容止若思,言辭安定”,寓意“言語對答要安定沉穩(wěn)”,這是三畝對個人在公號上所展示內容的期望。
于是,三畝開始利用自己的業(yè)余時間,在公號上面寫起了自己的讀書筆記,有科研類型的文章,也有一些日常閱讀記錄下來的所思所感……
不知不覺間,三畝不僅履行了一開始和朋友的賭約,同時筆耕不輟,一寫就寫了將近兩年,還憑著自己的內容和文筆,吸引、聚集了自己的第一批種子用戶,約 4000 左右的核心粉絲。
2016 年 5 月,確定發(fā)展方向
也是在這個時候,合伙人趙國慶找到他,建議他把公眾號的內容和自身的工作(從事護膚配方研究)結合下,做成一個美妝技術類公眾號。當時的三畝將信將疑,后來由于拗不過趙國慶的鼓動,抱著試一試的心態(tài),三畝開始寫起了美妝方向的文章。
不同于當時市場上大部分美妝號做的普通護膚品推薦,三畝另辟蹊徑,找了一個很冷門但是又很符合自身專業(yè)的美妝分支:美妝成分科普。
從 2016 年年初開始籌劃,公號逐步轉型,到了 5 月完全寫護膚類的內容,日積月累,最終把「言安堂」寫成了一個美妝類科普號。
期間憑著早期積攢的 4000+ 核心粉,由于其中有較大一部分是美妝配方界的同行,也是借助了這部分人的權威推薦,「言安堂」的“專業(yè)”才能逐步被信任并擴散出去,慢慢地積攢起了自己的第二批粉絲用戶。
從 2014 年開始寫公眾號的文章,到 2016 年,兩年間,三畝一邊干著本職工作一邊在思考著,怎么把一個公眾號的內容寫好,例如:“怎么樣把一個長句寫成一個短句,如果要是一個長句,就要分清楚怎么樣把它寫得起承轉合非常準確……”
終于到了 2016 年,借著「言安堂」成功轉型,三畝帶著夢想離開了大企業(yè),開始全職投入運營「言安堂」。
2016 年 7 月,“半推半就”地做起了內容電商
「言安堂」的電商,是在粉絲的“慫恿”下做成的。
當時在「言安堂」的后臺,三畝經(jīng)常能看到類似以下的一些問題:
“夏天容易出油,有沒有合適的護膚品推薦?”
“夏天跑步,什么產品可以帶妝跑步?”……
起初三畝會和專業(yè)配方師同事一起商量溝通,什么樣的產品組合最適合推薦給粉絲用戶,后來有粉絲干脆直接強烈建議他們開店賣貨,做“一站式服務”。
“我們是被用戶推出來的,開始堅持不賣,有粉絲說想要一站式服務,直接在言安堂買,所以就半推半就地賣產品,但不好意思直接在訂閱號里推,有人不愿意看廣告,所以就做了服務號。”
在服務號上面,團隊專門設置了答疑功能,用戶有問題可以直接找服務號的客服;服務號上推的文章,是粉絲問答的集錦,同時也是廣告文。
相對獨特的點在于,團隊從做服務號時就明確定好了規(guī)矩,不要為了推銷產品而做推薦,而要是“從粉絲的角度出發(fā),幫她解決問題”。
2016 年 7 月,三畝團隊第一次嘗試在微店賣貨,結果產品在 1 個小時內賣光,當時還特意拉了一個 300 人的微信群,寄貨時還會給每個人寫一張卡片。團隊的用心讓服務號的閱讀打開率達 95% 以上,進店率也達到了 50%,轉化率在 10% 左右,最后賣到賣不了,卻是因為缺貨了。
2017 年,「言安堂」?jié)q勢喜人
2017 年 4 月,「言安堂」寫出自己的第一篇 10W+。
在護膚品公眾號滿地跑的背景下,「言安堂」做到了月增粉絲 1W-1.5W+,從確定發(fā)展方向時候(16 年 5 月)計起,到 17 年的 7 月,短短 14 個月,粉絲從 4000 激增到了 30W+。
在 2017 年的最后一天,三畝在「言安堂」的推文中寫下了自己對粉絲的祝福,同時宣布更換新 Logo……
就在一切看起來按部就班地順利發(fā)展的時候,變故出現(xiàn)了……
2018 年 5 月,三畝團隊另起爐灶,創(chuàng)了「基礎顏究」
今年 5 月 8 日,三畝在自己的個人號發(fā)表了自己的一些近況,隱約透露自己對原公司的一些決策有心無力,算是對于自己離開「言安堂」的預告。
果不其然,第二天 5 月 9 日,三畝在自己的微博平臺上正式發(fā)布聲明,向粉絲說明自己已從「言安堂」離職一事。
又過了 7 天,5 月 13 日,三畝帶著自己的新號「基礎顏究」再次出現(xiàn)在大眾的視線,他說“歡迎回來,朋友們”,背后跟著的,還有幾乎全部原團隊的內容創(chuàng)作隊伍。
靠著早些年積累下來的 IP 影響力,以及內容制造的硬實力,做出了文章開頭提到的好成績——短短 4 個月粉絲量指數(shù)增長至 60W+,同時上線微店小程序和自研發(fā)新品,新品在 20 天內售罄……
二、背后的三畝大叔
三畝是誰?
三畝本名黃焱,安徽人,清華大學化工博士,資深配方師,踏入研發(fā)領域 14 年。2002 年讀博士期間,進入寶潔兼職實習,做的第一件事卻是“擠牙膏”。
當時寶潔恰好面臨友商對“寶潔某牙膏分水”的控訴,為了自證,公司成員包括三畝等人,采取的應對措施是大批量地購買友商的牙膏,每天做的就是將牙膏擠出來,進行觀察、對比和記錄幾款牙膏的分水情況,足足 2 個月。
2006 年,由于個人原因,三畝離開寶潔,并于同年進入強生公司。
進強生后連續(xù)上了一個月的夜班——下廠學習。
“晚班會有各種各樣難以預計的事情發(fā)生,還有,工人會打瞌睡,這也讓我明白,做產品要考慮很多因素,不能做很脆弱的結構,否則一到夜班,生產可能會出問題。”
當時強生的研發(fā)條件艱苦,且研發(fā)方向不明確,經(jīng)歷了 3、4 個月的迷茫和被閑置的時期,大部分人最終都因無法忍受而離開。而三畝卻熬過來了,之后被選派到美國做基礎研究,歷時近 1 年,回國后又繼續(xù)參與護膚品的物理、化學、生物穩(wěn)定性研究……一待就是 10 年光景。
期間大概有 1-2 年在做配方,其余大部分時間都在研究生產的可能性、質量監(jiān)控、安全管理、工藝管理等各個流程環(huán)節(jié)……
得益于這十幾年在大廠的供職經(jīng)歷,三畝開始對研發(fā)工作的態(tài)度發(fā)生了一些變化:
他說:“看一個產品應該跳出“工程師角度看配方”的圈子,多思考產品能為消費者帶來什么,比思考生產預算和能否上市更重要。寫配方要多考慮產品和人之間的互動,通盤考慮生產、運輸和使用;
比如當你想用某個原材料時,要從生產加工的角度去看這個原材料好不好用,工人把它倒入鍋里時有沒有難度。比如你還要考慮供應鏈,要考慮包材在長途運輸時會不會出問題等等。當然,重中之重,你必須要考慮到消費者使用體驗。”
2016 年,時機成熟,三畝毅然從大企業(yè)離職,一頭扎進護膚科普,做起了公眾號,成為粉絲眼中的“三畝大叔”。
由于熱愛閱讀,平時又喜歡和粉絲嘮嗑一些閱讀的日常和心得體會,被戲稱為“護膚界最文藝范的大叔”。加上科普的內容多從專業(yè)技術方面出發(fā),有理有據(jù),在一些 90、95 后年輕消費者心中,成為了“技術大神”、甚至“邪教教主”般的存在。
三畝的凌晨世界
由于新公司剛成立,有太多事情要做,三畝大叔常常在凌晨 3 點多就醒了?;貜头劢z留言、整理工作微信群中前一晚大家的討論、去某個國外大牌化妝品官網(wǎng)找某個爆款的配方,在維基百科查各種文獻資料……
忙到接近 6:15,登錄微信公號「基礎顏究」的后臺,找到前一晚寫好的文章,點擊“發(fā)送”之后,三畝便出發(fā),開車前往距離一個半小時路程外的公司。
新號「基礎顏究」依舊保持著三畝早期開始做公眾號時的推送時間習慣——早上 6 點多推送,選擇這個時間其實是經(jīng)過精心“設計”的:
由于大多數(shù)公眾號推送的時間相對集中,要么是早上 8-9 點,要么是在晚上的 20-22 點之間,利用大部分人在路上、有閑散時間刷手機的機會,但是三畝大叔自知,要想在這些時間段推送,是很難搶得過那些感情、大 V 號的。
于是三畝選擇另辟蹊徑,在大部分人上午起床前的時間段進行推送,也就是在上午 6 點多的時候。原因是,這是女性最理性的時間段,很多人會在起床之后,拿著手機上洗手間,利用這一小段時間,很適合看一些干貨技術貼。
「基礎顏究」正好能對上她們的“胃口”,對應的,再定時更文,從而不斷加強,讓用戶形成習慣。
自我定義 & 定位
三畝把自己定義為一名科學護膚的「布道者」,雖然早期開始轉向寫美妝科普文章是在合伙人的“攛掇”下進行的,但是寫著寫著,反倒寫出了“使命感”。
他希望能揭示行業(yè)內“過度營銷”的一些現(xiàn)象,正如他自己在 17 年時寫過的一篇,題為《行到水窮處,坐看云起時》的文章中所說的:
“寫護膚品多少還有點兒對行業(yè)的憂慮,護膚品行業(yè)充滿養(yǎng)眼的俊男靚女,以及無數(shù)編織出來的夢境——可是似乎有點兒頭重腳輕,真正能夠傳達到普通消費者這里的,靠譜的,科學的內容,是少之又少的。
甚至出現(xiàn)了這樣的宣稱:‘我們這個沐浴露,含有 90% 以上的乳液精華。’聽起來很美好,但是乳液中,也不過是 90% 左右的水啊……想盡辦法把百分之八十多的含水量說得這么文藝,也是讓人拜服。
持續(xù)這樣下去,會不會整個行業(yè)都漸漸越來越被架空,變成一堆 liar(說謊者)?”
所以他希望做到的,是能盡自己所能,為行業(yè)「去偽求真」,一方面希望能幫助大家糾正一些約定俗成的錯誤護膚觀念。比如:“僅僅使用防曬霜,也需要用卸妝” → 實際上絕大部分的防曬產品都是可以用潔面產品清潔的 → 當然你需要知道如何去選擇產品。
另一方面是想“授人以漁”,希望大家能夠更深層次地,去了解護膚品所起作用的成分和原理。
從「言安堂」到「基礎顏究」,三畝已經(jīng)寫了 1000+ 篇原創(chuàng)護膚科普文,范圍涵蓋干貨、(品牌)產品分析、成分解析……
在內容定位方面,無論是「言安堂」還是「基礎顏究」,基本上都是一致的:用大部分人看得懂的語言,解讀化妝品的成分、配方。
再進一步想做的,就是能夠運用科學的方法評估產品、討論護膚方案,幫助用戶找到“便宜大碗、護膚效果好”的產品組合。當然,終極目標應該是自己生產出對應產品,進而補充市場需求的空缺。
這點和三畝早期對外表示的,“要做的不是渠道商,作為一支配方師團隊,最終還是想做研發(fā)”不謀而合。
三、如何扎實地積累用戶?
強 IP 快速引流
很多人對于「基礎顏究」這個新號,能夠在短短 4 個月內,粉絲量達到 60W+(接近原來「言安堂」4 年的成就)感到不解,但是事實上答案其實很簡單,就是“強 IP”的功勞。
在三畝大叔開始對外透露出一些可能“分家”信號的時候,就在其粉絲圈內引發(fā)了一些小小的“地震”,甚至有人自發(fā)組建微信群,為的就是防止和大叔“走散”。
三畝大叔個人號內容
另外除了三畝大叔,還有很多之前在「言安堂」就樹立起來內容 IP,他們特色鮮明,如直男小圃、皮膚很白的莉莉安、配圖滿分的丸子、技術流 IT 小哥 Jason……
在 IP 塑造如此成功的情況下,適當?shù)剡M行多平臺引流,即在其他平臺上(如微博、知乎等)進行宣傳導流,粉絲量增速自然慢不到哪里去。
明確目標用戶,扎實積累
三畝團隊打從開始做號,就將目標用戶瞄準了當時市場上數(shù)量稱不上多,但卻足夠精準的用戶群體——“成分黨”,即致力于破解化妝品成分表的小眾用戶。
之所以瞄準這部分人群,理由也很簡單,因為三畝“能寫”的和“只能寫”的內容,只對這部分人起作用。
專業(yè)技術黨出身的三畝,“能寫”的就是這些專業(yè)性的科普類文章,早期運營「言安堂」的時候,吸引的種子用戶大多是世界五百強企業(yè)的配方師,看同行有理有據(jù)地分析和科普,顯然更容易接受。后來三畝團隊粉絲群的壯大,也是依靠這股美妝配方界的權威力量積攢起來的,專業(yè),成為三畝團隊的核心競爭力。
另外如果想要在當時幾乎一片紅海的美妝領域中殺出一條血路來,另辟蹊徑服務“成分黨”,無疑成為一條“不得不”走,后來事實證明確實能走得不錯的道路了。
最開始,言安堂第一批粉絲大多是世界五百強企業(yè)的配方師,因為三畝團隊都是技術出身,寫的是技術文章,當配方師分享科普貼時,消費者就很容易接受。
目前「基礎顏究」的粉絲用戶畫像,幾乎和「言安堂」雷同(畢竟是從這里引流過去的嘛),參考早期三畝大叔對外透露的調研信息便可知一二:
用戶年齡在 18-24 歲之間,以本科生、剛畢業(yè)的白領、準媽媽和哺乳期的媽媽為主,其中 95% 是女性用戶,有相當大的比例是理工科畢業(yè)。
另外在增粉方面,三畝團隊的增粉途徑也是相對特別的,早期在「言安堂」平臺上運營的時候,根據(jù)后臺數(shù)據(jù)就能發(fā)現(xiàn),讀者更喜歡點對點地把文章主動分享給閨蜜或好友,而非通過朋友圈。這樣的傳播方式,顯然相對較難產生爆發(fā)性的粉絲增長,但卻可以帶來極高忠誠度和高復購意愿的粉絲用戶。
之所以會這樣,歸根結底,其實就是內容寫得好,靠文章積累起來的。
四、內容為何吸引人?
堅持為粉絲提供有需要的內容
「基礎顏究」的粉絲自稱為“顏究生”,如前面所說的,他們大部分是“成分黨”。相較于產品的品牌、包裝和價格,她們更看重的,是產品的功效和品質,堅持的原則是:「有效」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。
所以這類人對于產品的選擇,更多情況下,她們更愿意通過了解產品的成分和原理去做決定,但現(xiàn)實卻是,真正的專家始終都是“稀有”的。“成分黨”們渴望了解成分,但他們卻缺少專業(yè)的標準,這就成了這部分群體的“強需求”,而三畝團隊注意到了,并且做出行動對應滿足了。
發(fā)現(xiàn)需求并切實滿足需求,這就是他們的內容之所以能夠吸引粉絲,并且產生如此高粘度的原因。
“從開始時想寫什么就寫什么,現(xiàn)在慢慢變成考慮用戶想看什么——要克服過強的表達自我的欲望,重要的是用戶從你那獲得了什么。”
像寫論文一樣制造內容
明白了用戶需求,接下來就是生產內容了,在內容方面,三畝團隊一直堅持以科學嚴謹?shù)膽B(tài)度對待。
例如寫一篇頸紋為題目的文章,需要查閱很多相關的文獻資料,甚至需要擴大范圍,到了解關于解剖學的內容知識:
內容出現(xiàn)紕漏,及時在公眾號道歉并更正:
不得不說,三畝團隊在生產內容方面,一直堅持著像寫論文一樣的態(tài)度,這點真的很令人佩服。
「科普」平衡才是關鍵
作為一個美妝類科普號,除了提供“科學專業(yè)的內容”,還有一個同樣重要的,就是讓內容能做到“有效地普及”。這一點,三畝早在確定內容定位的時候就已經(jīng)想好了:用大部分人看得懂的語言,解讀化妝品的成分、配方。
但是要做到這一點,一開始并不容易:
“科學技術類的公號最大的痛點是干澀難懂;最開始我們的內容很枯燥,因為我們都是理工科的男生,不會噱頭,直奔解決問題去……”
后來團隊增加了女生成員,風格也變得更活潑有趣些,另外大叔也開始加強專業(yè)內容的“易懂性”,例如:用水壩與水的關系進行比喻,講解皮膚清潔的原理:
解析護膚成分水楊酸如何起作用,用生動的語句擬人化加強理解:
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,隨著文風的轉變,這些小眾的“數(shù)理化論文”開始受到年輕人的青睞。
很多粉絲會在底下評論,夸獎三畝的文章能把生澀復雜的理論講得淺顯易懂。
這點對于很多專業(yè)號來說是比較有借鑒意義的,如何讓「專業(yè)」變得具備“可調整性”,一方面在競品面前形成“壁壘”,從而抵御外界“攻擊”,另一方面又能在用戶面前自動降低“門檻”,大門敞開歡迎更多粉絲進入,值得我們費心思鉆研。
五、如何實現(xiàn)變現(xiàn)?
廣告
三畝團隊也接廣告,但是接的幾乎都是自身團隊認可的,覺得真實好用的,例如:最近推的品牌 TOPIX。
結果是,當晚較大額優(yōu)惠券被領完:
文中挑重點提到的推薦單品也在當晚售罄:
這都得益于三畝團隊往期推薦產品所積攢起來的信任度和影響力。
電商自營
目前「基礎顏究」的另一個重要變現(xiàn)方式,即內容電商,以自建的小程序為平臺,主推自研發(fā)產品,同時也會與一些團隊信任的品牌合作,現(xiàn)階段平臺還處于初步創(chuàng)立階段,上新的產品并不多。
早些年做內容電商,三畝想的是,不做渠道商,而是以一支配方師團隊的身份,去做他們最終想做的研發(fā)。經(jīng)過這么多年市場的檢驗和磨煉,三畝團隊的運營思維得到了擴展。
“按照傳統(tǒng)的邏輯去做,就一定會陷進傳統(tǒng)的邏輯——你要高客單價、高毛利,就必需宣稱高功效,去過度營銷和包裝。所以,我堅持不立足于‘貨’,而立足于‘人’,我們不斷地設想場景。”
也就是倒置傳統(tǒng)市場對于「商品→人」的思維方式,轉化為「人→商品」,即推翻“推銷產品”的路徑,轉化為用戶需要什么,我就把它們收集起來,數(shù)量達到一定量級的時候,我就來針對這個需求研發(fā)產品,并且不局限于美妝用品。
例如:
有次,三畝的聯(lián)合創(chuàng)始人小圃,對粉絲承諾:“做一個不厚重不油膩不起白不搓泥還不用洗的純物理防曬。”但“作為一個有追求的配方師”,小圃認為市面上純物理防曬產品已經(jīng)非常多了,“除非能找到一個和市面上產品不一樣的點,否則不想做……”
于是經(jīng)過大量調研,他做了一款比 iPhone 6 輕 24 克的防曬傘:“防曬霜沒法做不一樣,于是給大家一款更輕更好用的防曬傘。”
在內容電商方面,三畝團隊還遵循著一個「SAVE not 4P」法則,分別為:
Solution not product:告訴用戶原理和解決方案,而不是該用什么產品;
Access not place:用戶靠連接,而不是捆綁;
Value not price:價值永遠比價格更重要;
Education not promotion:教育永遠比促銷更有效”。
其中的「S」和「E」值得一提,三畝對外分享一直提到的一個要點是“減少顧客決策時間”,具體要怎么做呢?
搭配這兩點,早期先不斷地教育(E)用戶,告訴他們“什么是好的”,給他們一個標準,例如:在做霍霍巴油產品之前,三畝會在前期對“霍霍巴油”這種成分的作用進行介紹,之后再不斷地重復和強化印象,跟用戶產生絕對的信任。
“我有一段時間推過霍霍巴油的文章,用戶就評論說,我是霍霍巴邪教教主。”
在「E」方面的體現(xiàn),粉絲了解了某種成分的好處之后,對應地,當他們一看到產品包含相對應成分的時候,幾乎都會下意識自動地下單。
設想一下,假如你作為產品的生產方,在這個時候適時地 Po 出自己的產品,結果顯然很大幾率是大賣的吧?
所以三畝團隊后期推出霍霍巴油等自研發(fā)產品的時候,能夠在短時間內取得那么好的成績,自然有它產生的道理。
另外其他要素如「A」,即想辦法通過各種方式去連接用戶,讓用戶覺得我們的內容或者產品與他們有關。例如:利用已經(jīng)存在的基礎設施,即已經(jīng)建設起來的各個平臺包括公眾號、微博、小紅書等等;
還可以通過制造機會、場景連接用戶,例如:在內容方面,可以通過描繪一些粉絲經(jīng)常遇到的場景,如“油皮經(jīng)常長痘”等等這種大多數(shù)人會有的苦惱,讓用戶產生“代入感”,讓他們覺得我們的內容“和他們有關”。
「V」是強調價值比價格重要,個人的理解是要切實地提供給用戶“有用的東西”,例如前面提到的略帶心機地運用教育(S)和提供方案(E)的原理,很好用,但是他需要保證確實能給粉絲帶來好處,比如那個成分和產品的作用,確實要達到他內容所闡述的,否則除了傷粉還是傷粉……
六、最后說兩句
看完三畝團隊的發(fā)家和崛起,你還覺得,深耕內容沒有活路嗎?
事實上,并非內容真的不行了,而是大多數(shù)人無法精準抓住自己粉絲受眾的需求才做不好的。
三畝大叔的團隊,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,是他們一直在強調“人”的重要性,從用戶出發(fā)點,去思考和挖掘他們的需求,再對應地去滿足,制造內容。在滿足需求的基礎上,有針對性地塑造 IP,最大程度地提高粉絲用戶的粘性,更有利于后期的變現(xiàn)。
在變現(xiàn)方面,使用的「SAVE not 4P」法則也是具有很高啟發(fā)性的,通過教育(E)用戶產生習慣,讓用戶自主產生問題的解決方案(S),當然其中你可以適當?shù)剡M行引導,把用戶圈進你希望他們觸達的領域,進而連接(A)用戶,最后再提供給他們價值(V),形成一個良好的循環(huán)。
本文地址:http://m.hbbqcd.cn//article/2020/1011/20741.html